攀枝花市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www.maomin.org     发布时间:2006-10-27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攀枝花市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并结合攀枝花市总体规划和仁和区实际编制的,是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十一五”期间仁和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编制和实施好一个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中长期规划,对于促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第一节 “十五”计划圆满完成

  “十五”期间,区政府率领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

  2005年全区GDP预计达到33亿元(以下完成数均为预计数),完成“十五”计划的142.2 %,年均增长1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10.7 %,年均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20.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79.8%,年均增长29.6%;第三产业增加值9.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4.4%,年均增长7.1%。三次产业结构为9.4∶62.1∶28.5。地方财政收入由3,692万元增长到17,950万元,年均增长37.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亿元,年均增长9.8%。

  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投入,相继实施了大河路、渡仁西线改造、仁和片区河道污染综合整治、仁和水厂、仁和污水处理厂、第一、二农贸市场改扩建、仁和休闲文化广场、仁和街改造等一批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形象不断得以提升。随着108国道、214省道及仁拉路、太白路、总龙路、金迤路、岔啊路、金五路、红兰路等县乡公路的改造,仁和区公路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电网改造、胜利水库支斗渠、病险水库整治、微型水利、农村能源、节水灌溉、农村人畜饮水、集镇建设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巩固“普九”成果,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投入,调整教学资源,贯彻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城乡医疗设施不断改善,区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居民医疗条件进一步好转。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出生人口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完善和健全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进。体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民政、救济救助、双拥工作、档案、统计、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9元,比2000年增加1,045元。城镇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成效,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逐步减少。

  第二章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二节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的机遇和条件政策与投资机遇。

  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投资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同时四川省将攀西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将在项目、资金上给予365体育滚球:的扶持。

  市场机遇。一是世界经济逐步回暖,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日趋活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我们利用国际国内资本、技术和市场创造了条件。二是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升级,为中西部地区承接资本、产业和技术创造了良好契机。三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消费结构升级,将推动我区提升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攀钢面临主辅分流,给我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五是攀田高速公路、观音岩水电站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开工,将为我区经济增长增添新的亮点。

  区位优势。仁和区地处攀枝花市核心经济区和生态经济区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资源优势。我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攀钢二次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随着冬旅会的顺利召开和攀枝花市成功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我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依法行政全面推行、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低水平同构化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经济增长尚未摆脱粗放型的方式。主要产品产业链较短,现有产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薄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骨干企业支撑。

  三是交通、能源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已比较紧张的交通、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重。

  四是城镇化进程缓慢,人口聚集度不高。

  五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就业不够充分,再就业的压力较大。

  六是可持续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环境矛盾较为突出,区域性治理任务艰巨。

  七是投融资难度加大,吸纳社会资金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发展所需的供、用地矛盾突出。

  第三节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仁和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建设小康仁和、生态仁和、和谐仁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用新意识、新思路、新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继续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做到既快又好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既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谋划将来;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365体育滚球:实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仁和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工业结构调整,配套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到2010年达到7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年均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16亿元,年均增长11.2%。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74亿元,年均增长26.5%,其中工业总产值达166.5亿元,年均增长27.9%;农业总产值达7.5亿元,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亿元,年均增长9.8%。地方财政收入达5亿元。

  和谐社会目标:小学、初中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以上;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到100%。

  协调发展目标: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95%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标准,饮用水水质100%达标;农村安全饮水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5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今后五年里,只要我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机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用好用活国家的各项支持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工业项目区、市工业新区的集聚优势,支持恒鼎公司、东泰公司、白云铸造厂、重庆啤酒集团等实施的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努力,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争取达到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

  第三章 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分布

  第五节 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分布

  强化“空间均衡”是“十一五”规划的新要求,要把战略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空间,要把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与发挥区域特色,实现区域合理分工与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合理划分功能区,促进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在各个地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根据仁和区在全市发展空间布局结构中的地位,立足本区的自然特征、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将全区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四类功能区的划分不是截然分开的)。

  一、城市经济区

  主要指具备较好资源、较强环境承载能力和较强的经济、人口集聚能力的区域。范围包括渡仁片区、总发、金江、太平、布德等,该区域地处攀枝花市核心地带,已纳入市核心经济区战略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筑建材业、房地产业、体育休闲业、生产资料要素市场等第三产业。通过拓展城市空间和产业集聚发展空间,以达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布局,发挥聚集作用的目的。

  二、工业经济集聚区

  是指具备较好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好,发展潜力较大,适宜于工业产业带布局和工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是打造仁和工业经济集聚区新格局,总的原则是:集中规划,分点布局,促进企业向项目区集中,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及环保要求有序发展。根据地理状况,将仁和工业经济集聚区初步划分为8个:橄榄坪项目集聚区、前进煤化工项目集聚区、太平煤化工项目集聚区、布德工业项目集聚区、中坝石墨系列产品加工集聚区、总发项目集聚区、金江项目集聚区、大龙潭项目集聚区。

  产业布局重点为:

  橄榄坪项目集聚区:主要承接攀钢钢铁制品、制造业加工项目梯度转移,依托攀钢集团及其他加工企业,发挥地域优势,有选择性地引入钢铁,钒钛产品深加工,高性能合金制造,金属特种加工,复合工艺等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同时发展电子、生物制药、印刷包装、物流等项目。

  前进煤化工项目集聚区:以煤化工和钢铁生加工产业为主,同时发展煤气洗氯、洗苯系统和煤气净化脱硫发电系统等配套行业,煤焦油系列产品开发。

  太平煤化工项目集聚区:以攀枝花市恒鼎焦化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机焦生产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煤气洗氯、洗苯系统和煤气净化脱硫发电系统等配套行业。

  布德工业项目集聚区:在充分发挥圣达煤焦化作用的基础上,利用攀钢固体炉渣,引进企业,生产五氧化二钒,发挥聚集效应。

  中坝石墨项目集聚区:以中坝石墨矿为龙头,以石墨系列产品加工为主导。建设中、高碳石墨加工基地,为石墨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供原料。

  总发项目集聚区: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项目为主。

  金江项目集聚区:主要以轻工业项目为主。

  大龙潭项目集聚区:主要以钢铁深加工和钒钛制品加工为主。

  三、特色农业产业区

  主要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不具备大规模聚集经济、人口的区域,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资源优势。范围包括全区重点农业乡镇及适合发展特色农业的生产区域。充分发挥本区域已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基础的生态资源、水资源和特色农、林、牧、渔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

  因地制宜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搞好农业区划布局。河谷地区重点发展早市蔬菜、亚热带水果、水产品、经济作物,二半山区重点发展优质烤烟、蚕桑、温带水果、养殖业等,高寒山区重点发展畜牧业、干果、中药材、林产品等。大力发展晚熟芒果、优质石榴、烤烟、畜牧业、酿酒葡萄等支柱产业。

  四、生态保护区

  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人口较少,自然植被保存较为完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经济较为落后,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高海拔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大田、平地、大龙潭、啊喇、中坝、务本、同德、布德、太平、总发等乡镇的以林区为主的高海拔地区。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该区域重点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推动人口的有序转移,有控制地发展生态旅游业、特色畜牧业、林业。

  第四章 产业发展重点

  第六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繁荣和发展农村经济。

  一、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治理、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新增、恢复小型微型水利设施,解决干旱缺水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小流域治理,着力减少洪涝灾害。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土改造,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改造硬化田间机耕道,改善生产条件。继续争取农机化先行县政策,力争使我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70%。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改变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力争沼气在农村的普及率达60%以上。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搞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同时,发展有市场潜力的林业产业,加大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竹业、森林病虫害防治、苗木育种基地及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特色农业和传统优势农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狠抓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壮大以晚熟芒果、优质石榴、优质烤烟、畜牧业、酿酒葡萄等为主的支柱产业的基地规模。到2010年,芒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8万亩,产量达53,000吨;石榴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量达50,000吨;畜牧业年存栏牛2万头,出栏商品牛3万头,存栏羊8.5万只,出栏商品羊达15万只,家禽出栏240万只;建成优质烤烟基地4万亩,年产优质烟叶10万担。打造好前进普达村特色农业基地、大田镇特色石榴基地、混撒拉特色芒果基地、迤沙拉生态葡萄沟基地等特色农业观光区的建设。继续巩固传统优势农业,到2010年建成蔬菜基地4万亩。积极引进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强市场开拓,开辟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川云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构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检验检测、病害防治等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等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农民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的联合与协作,重点培育和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

  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营造安全的农民务工环境,规范劳动力中介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五、全面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切实抓好扶贫项目和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以村级公路、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重点贫困村建设力度,特别是抓好边远少数民族和已安置的凉山自发迁居移民的扶贫工作。继续实施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搞好移民新村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分类、分层、分阶段地推进山区农民向条件较好的村、镇、城迁移,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达到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目的。

  六、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大龙潭、太平、同德35千伏输变电站的新建和异地升压等项目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和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广泛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农村文化阵地、体育设施,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的建设和改造。

  七、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群众路线,搞好村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力,不断增强集体经济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七节 工业

  继续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充分利用我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工业发展方向,培育壮大煤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加工等优势产业,推动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抓好安全生产,消除各种安全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全力打造工业项目集聚区,强化集群发展观,突出特色,促进工业企业向项目区集聚。加大项目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业项目区的优惠政策,加快便捷的服务体系建设,以项目区为载体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项目区产业规模,使之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制先进、管理高效的工业集聚区。

  一、煤化工行业

  实施“稳煤兴工”战略,在抓好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煤炭资源及初级产品,加大综合利用煤化工资源的力度,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重点扶持单井年产6万吨及以上的煤炭矿井建设,鼓励年产60万吨以上的高效洗煤企业建设,稳定原煤生产,搞好煤炭深加工。鼓励现有煤焦化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生产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支持三废利用项目建设,开发轻油、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沥青等煤化工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

  二、冶金行业

  充分利用攀钢冶金资源,大力发展冶金加工制造业,抓好现有企业的改扩建和技术改造,发挥其生产能力,支持发展钒钛制品、低合金高强度铸件项目。逐步关闭原材料消耗大、工艺落后、污染大的企业,推广先进冶金生产技术,积极开发下游产品。认真研究攀钢公司的主导产品,围绕其生产配套产品和提供配套服务。

  三、建材行业

  抓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机,积极推进建材企业的扩能改造,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形成建材产品系列化,适应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建筑的要求,积极开发轻质新型建筑材料。

  四、非金属矿产资源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化工行业,引进高新技术,加大石墨及石墨系列产品的综合开发力度,建设电极弧、单晶硅生产线等项目。合理开发白云石、石英石、高岭土、硅藻土、石膏、蛭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搞好非金属产品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

  五、农产品深加工

  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通过集约经营、基地建设、市场培育,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形成1.5万吨葡萄酒、0.4万吨乳制品、1.2万吨果汁酒的生产能力。

  第八节 第三产业

  一、旅游业

  紧紧抓住冬旅会的顺利召开和攀枝花市成功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契机,以阳光休闲旅游为核心,民族风情为特色,以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为载体。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涵,把旅游业逐步培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逐步建成一批不同档次,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休闲度假型宾馆、酒店,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健全和完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努力打造仁和镇、总发乡、啊喇乡、大田镇、平地镇、大龙潭乡旅游环线。重点抓好迤沙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岩神山旅游风景区、仁和滨河景观、仁和镇阳光休闲疗养基地、大黑山森林公园、中坝生态谷风景区、啊喇原始森林风景区、混沙拉和普达农业观光区等一批重点旅游景观的建设。

  二、现代物流和商贸业

  把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源,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继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现有物流资源整合和发展。继续完善渡仁东线、渡仁西线生产资料要素市场布局,加快金江、总发物流业的发展。以川云农产品市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合理规划布局,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根据人口分布和集聚,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促进商贸发展,方便群众生活。

  三、中介服务及金融保险业

  建立健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各种咨询、评估、会计、法律服务、工程设计、广告、市场调研、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金融保险体系,推进金融业务创新,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中小企业及农村信贷支持力度,规范发展个人消费信贷。

  四、社区服务业

  社区服务业发展要处理好福利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之间的关系,将分散的个人行为变为有组织的社团行为,将简单的家务劳动变为科学的生活服务。鼓励各种资本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的方式,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培育和发展连锁化、规范化、品牌化的社区服务企业,改变目前社区服务业多依靠政府投入的状况。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社区服务设施为主干、以志愿者服务和居民互助为基础、全社会共同参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社区服务网络。同时,将社区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开发、整合,加快社区服务业由福利型向经营型,分散型向规模型,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尽快培植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社区服务企业。

  五、房地产业

  结合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因素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继续发展经济适用型住宅,着力发展价格适中的舒适型住宅,打造一批名牌住宅小区。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产按揭业务。规范物业管理行业,提高管理水平。

  第九节 对外开放及招商引资

  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牢固树立“发展必须开放,开放就是发展,只有大开放,才能大发展”的观念,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坚定不移地搞好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工作。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效地聚集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加快发展进度,努力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既要重视政府的主导地位,又不能忽视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由政府招商向民间招商转变。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运用市场机制,改进会议招商,团组招商,采取登门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努力争取利用365体育滚球:的国内外资金。

  第十节 民营经济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365体育博彩: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规范市场运作,从经营领域、经营条件、人才引进、财税政策、融资渠道、行政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扶持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采用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更加优质的政府服务,促进民营经济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和产业集聚化的方向发展,继续巩固民营经济在全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开放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增加市场准入机会,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第五章 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重大项目,积极吸引和利用国外贷款、国内贴息贷款、国内外游动资金,激发各类资金向区内聚集。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

  加强对各类投资的正确引导,努力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把基础产业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放在突出位置,因此我区的投资重点是工业、交通、城镇建设、教育、卫生、农村基础设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循环经济等,预计全区5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00亿元以上。

  根据国家、省、市的投资导向,继续加强项目策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动态项目库建设,为向上争取资金和对外招商打下良好基础。下大力抓好项目的推进实施,强化项目责任制,密切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搞好协调服务,积极支持观音岩水电站、市工业新区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

  第十二节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攀枝花城市总体规划,以仁和镇为核心,以炳仁线建设为依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把仁和主城区融入全市核心城区。围绕建设最宜人居环境的目标,集中力量加快城镇建设与开发,加强仁和各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推进城区道路、桥梁、电网、水网、通讯网的建设。完成仁和220千伏输变电站新建、仁和110千伏输变电站异地升压、城市电网改造、自来水厂扩建、垃圾场、排污支管网等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好仁和片区河道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加快仁和滨河景观、宝灵景区和仁和公园的建设完善配套,大力推进仁和行政文化中心区的建设,突出城镇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不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形成现代化城镇体系,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大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完善小城镇功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重点抓好大田、平地、同德、啊喇、布德、大龙潭等乡镇集镇的建设。

  第十三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建设步伐,在维护好现有公路的基础上,加强连接线和公路复线建设,增强公路通达度,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抗灾能力,最终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主骨架,以县道为依托,以城市道路、专用公路和乡村道为补充和延伸的公路网。重点抓好县乡公路、通村公路、旅游区、工业项目区、物流区的道路建设,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建设好攀田、丽攀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十一五”期间将新改建县道、乡道、村道共200公里,建设金江高速公路客运站、货运站和总发高速公路货运站,建成农村客运站9个。

  第十四节 工业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工业项目区布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规划、分阶段建设的原则,加大对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抓好道路、供电、供水、环保、通讯、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项目区的建设档次和融资能力。坚持工业项目区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建共享,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项目区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搭建基础平台。

  多种渠道投融资,实现工业项目区基础设施投入多元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好财政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运作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投入工业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从今年起花3年时间全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工业项目区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抓好橄榄坪工业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

  第十五节 科技

  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坚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与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并重,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科技知识普及力度。积极引进有利于我区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快信息化步伐,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重点围绕煤化工、钢铁深加工、非金属矿综合开发等行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项目,改造传统产业。加强科普设施和队伍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与伪科学,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第十六节 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水平,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基础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努力使绝大部分城乡儿童能接受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继续加强义务教育,到2010年,达到省级义务教育示范县标准。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各类高中阶段就读比例达85%以上。同时完成大河中学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工作。积极为民办教育创造条件,初步形成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大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乡镇教育的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间要侧重抓好五个少数民族乡镇的“普九”巩固提高工作。

  二、职业教育

  积极探索初等职业教育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机结合的形式。完善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网络。2010年力争初中毕业升入普高、职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达到85%,使升入中等以上职业学校学生数与升入普通高中学生数大致相当。

  三、成人教育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育培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其它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积极构建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倡导建立学习型社区。继续巩固提高我区高标准扫盲工作成果,全面完成已安置凉山自发迁居移民新增文盲的扫除工作。同时,采取委培、远程教育、专家办培训班等多种培训方式,切实加强对紧缺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四、素质教育

  全面落实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使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坚持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劳动 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改善和提高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集中财力完成大河中学、民族中学规划项目的建设,加大对全区中小学教学楼、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等教育设施的建设改造力度,继续实施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创造条件建设一批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加快构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到2010年,全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配置等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第十七节 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

  一、文化事业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

  做好文化普及工作,实施精品工程,繁荣文艺创作,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和村镇文化,引导和激发群众积极参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完善全区三级文化网络,重视并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好仁和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标志性文化景观,切实抓好社区文化设施、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到2010年,建成省级文化先进县。

  不断挖掘我区的文化资源,加快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切实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加快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和开发利用工作。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扶持民间文化队伍。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日常监督检查,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二、体育事业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学校为重点抓好青少年体育,以社区为重点抓好城市体育,以乡镇为重点抓好农村体育。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抓好区体育中心及场馆建设,加强学校、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巩固城市体育人口率,2010年达到45%。做好体质监测工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抓好业余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抓好射箭、儿棒、射弩等优势项目和篮球、足球、武术这些群众基础好的体育项目。积极探索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培育与体育产业相关联的行业,形成产业发展链。“十一五”期间争取市阳光体育城在我区落户。

  三、广播电视事业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对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经济社会信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努力推进广电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建设、广播电视数字综合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成数字化采、编、播出网络,提高节目质量,大胆创新具有仁和特色的广播电视精品栏目,巩固和大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加大无线数字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率,实现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达98%和96%,有线电视用户达2.5万户,建成750MHZ的HFC宽带数字综合信息系统工程。

  第十八节  卫生

  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为重点,健全卫生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卫生服务功能,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乡医疗服务新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

  加快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卫生监督、疾控中心、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等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对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巩固儿童计划免疫成果,力争传染病、麻风病、克山病等发病率比“十五”期间有所下降,消除碘缺乏病。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认真开展“降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儿童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

  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基础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和行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加大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力度,提高卫生队伍的业务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九节 其他社会事业

  贯彻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抓好职工文化阵地建设,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和宗教场所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抓好信访条例的贯彻落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和处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认真贯彻落实统计法,充分利用统计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好务。严格把好审计关,充分发挥审计在国民经济中的监督作用。

  依法加强档案管理,保护和用好档案资源,进一步完善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争创省一级档案馆。

  抓好物价、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继续加强双拥、民政福利等各项工作。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进一步优化社会事业资源配置,提高社会事业资源利用效益,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满足全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重点抓好多功能的区活动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推行优生优育。巩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和“关爱女孩行动示范区”成果,完善区计划生育指导站、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等服务网络,抓好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积极研究管理机制的更新,强化制度管理,加强和完善计划生育村民、居民自治,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幸福文明家庭结合起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出生人口性别比按国家要求控制在100∶110以内,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第二十一节 环境保护

  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从源头上加强污染治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老污染源的限期治理,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提倡清洁生产和清洁生活方式,减少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量,实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重点加强仁和片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到“十一五”末,仁和片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城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二十二节 土地矿产资源

  加强对国土资源的保护力度,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坚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既要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加大矿产资源管理力度,全面推进矿产资源集约开发,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产业结构,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依法查处违法乱批乱占耕地、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行为。

  第二十三节 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坚持自然改善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绿色产业。继续实施好生态公益林、森林管护、退耕还林、市区视野区荒山造林、森林病虫害防治、干热河谷造林、树种选育和造林繁育基地等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对胜利水库集雨区、中坝小流域、平地糯巴沟小流域、白拉古小流域、巴关河小流域、大龙潭混撒拉小流域等片区或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大河流域绿色长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十四节 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

  一、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减少资源浪费。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提高煤炭、钢铁、钒钛、石墨、碳黑、石英砂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抓好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高新技术,加快钒钛制品、煤化工产品、钢铁制品的精深加工,提高煤气、煤焦油、煤矸石、高炉渣、粉煤灰、钢铁边角余料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改进工艺流程,降低资源消耗,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工业项目集聚区这个平台,鼓励上下游的企业联动,分工合作,走出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道路。

  积极构建生态农业循环体系,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以沼气工程为纽带,抓好草、畜、沼、果生态模式示范项目的实施,使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发展清洁能源、节省燃料消费、减少废弃物、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

  加快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置和资源化处理设施,积极发展废物回收、处置与再生的环保产业,积极提高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使用率,推进城市雨水集水设施建设。

  二、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

  逐步推广清洁生产方式,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互动的发展循环经济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逐步变成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八章   体制改革

  第二十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一、深化企业改革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着眼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按照产权多元化方向加快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改革的地方国有企业,要妥善处理改革后的遗留问题,做好社会职能的交接工作。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理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统一布置,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和规范转移支付办法,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建立和完善财政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加快投融资体制和价格改革

  进一步确定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格局。

  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严格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的范围和程序。合理界定政府投资领域,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建立政府投资后评价制度和投资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投融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投标管理。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转变政府投资管理模式,实行建、管、用分离,逐步推行“代建制”。全方位拓展融资渠道,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政府搭桥,强化银企对接。建立政府投资参股的风险投资公司,实施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和收益权的质押融资等。全方位开放投资领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除法律法规禁止外的一切领域进行投资,让市场引导投资方向,提高投资的水平和效率。

  推进价格改革,对社会公用事业、医疗、教育等收费推行集体审价和定价听证制度,完善收费价格公示制度。

  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税费改革,继续精简事业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所有权。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激活乡村两级集体资产的有效途径。

  第二十六节 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

  一、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来抓。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建设公开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全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组织、协调和引导等方面的职能,提高政府调动和运作国有资产、预算内外资金、土地资源、政策资源等能力。构建政府的公共服务框架,落实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责任,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决策的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和政府绩效评价制度。

  加快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部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务公开,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进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工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遵循政事分开的原则,坚持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改革方向,正确划分政府、市场作用范围,改革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政事职责分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

  第九章  人民生活

  第二十七节  就业和再就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确保就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吸纳365体育滚球:的劳动力。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

  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力争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改善就业服务环境,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多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加大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市场就业竞争能力。

  第二十八节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一、社会保障工作

  坚持“全覆盖、多层次”的要求,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巩固“两个确保”。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养老保险政策,切实做到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基本保险。不断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探索和完善农转非人员、失地农民、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建立多层次的,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金保”工程,为建立养老、失业、医保、工伤、生育“五保”统一创造条件。

  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其它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程度。

  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切实减少群体性劳动纠纷和争议,保持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行政处理制度。

  二、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以保障基本生活为原则,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城乡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机制。积极建立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助、医疗救助、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救助、教育救助、再就业援助、养老救助、社会互助、自然灾害救助为主要内容,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事业。积极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政策,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在医疗、住房、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保障该类群体的基本生活。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敬老院、福利院,逐步实现自愿基础上的集中供养。

  第二十九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建立稳定就业和促进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提高“三条保障线”标准,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积极开辟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再分配调节功能,保障低收入者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护合法收入。第十章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第三十节 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和巩固共同理想与精神支柱。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等多层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开放型的文明城市形象。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进一步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做到两个文明建设统一组织部署、统一实施管理、统一考核奖惩,建立和健全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机制。

  第三十一节 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民主协商,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政权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加大依法治区的工作力度,加强执法、普法及法律监督工作。坚持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积极实施行政管理公示、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深化司法改革,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基层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层层落实维护稳定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防范体系和社会稳定保障机制。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依法取缔邪教,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种邪恶势力,维护治安秩序。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国防动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第十章 规划的组织实施

  第三十二节 规划的组织实施

  为顺利推进“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必须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跟踪监督和适时修订的实施机制,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

  一、加强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导向作用,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切实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做好重大问题的衔接,引导企业发展方向、社会投资方向。

  二、动员社会参与

  及时向社会公布本纲要,本着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情况和重大变动情况。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注重发挥专家队伍的作用,健全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让企业真正认知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及相关政策,把政府的规划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实施。

  三、搞好跟踪监督

  加强对规划实施中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职责范围内应承担的任务,要落实专题规划或实施方案。同时,还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不断调整、优化实施方案。

  四、适时修订

  规划实施期间,如果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有其它原因,导致实际经济运行与规划目标出现较大偏差,政府将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全区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圆满完成《攀枝花市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